原作者 吴廿浦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元末群雄争霸,张士诚虽在与朱元璋的角逐中败北,未能成就帝业,苏州民众对他的认知却别具视角。这并非单纯出于对弱者的同情,更因他身为一方雄主时,曾推行多项惠及当地百姓的举措。虽今人对其名号渐趋陌生,但漫步苏州街巷,他留下的印记仍随处可寻。
一、操舟运盐张九四:横行江淮的盐业英雄
张士诚,原名九四,字确卿,元代泰州白驹场人,以贩盐为业。其父早亡,母亲曹氏独自抚育兄弟四人。张士诚家世平凡,凭借兄弟团结奋进、共同拼搏,于江南割据称雄,所建政权具有鲜明的家族属性。
士诚载记》销售额,要求地方每年缴纳固定且高昂的盐课收入。地方为完成绩效,不断践踏盐政规定,千方百计盘剥商人及消费者的利益。为保障财政运行稳定,统治者默许地方的出格行为,甚至屡次修订盐法,为之提供法律依据。此种情况导致元末盐政彻底崩坏,官方盐业体系运行不畅,私盐贩卖大行其道,也为张士诚兄弟的反元活动奠定基础。
张士诚像 选自《吴王张士诚载记》
展开剩余91%张氏兄弟原本从属于官方盐业体系,为官船“操舟运盐”,靠着出卖苦力赚取微薄收入。然而元末的各种苛捐杂税令张家日渐窘迫,正规渠道赚取的薪资完全无法满足一家人的吃穿用度。穷则思变,张士诚率领着三个弟弟加上几个胆大的同乡冒着杀头的危险干起了私盐买卖。
为护送食盐,张士诚等人必须武装自己,游走在官方与同行之间,更是要走南闯北联系各地商人。贩卖私盐属于非法行为,他们经常面对买家的欺辱与相关盐业人员的盘剥。虽历经艰辛,私盐贸易却锻炼了他们的勇气,也为其建立了较为严密的武力组织架构,熟悉了各处的地理地貌与风土人情,更是积累了与官方对抗的经验。
北宋盐税铜印 江苏盐税博物馆藏 图源:泰州文旅官微
至正十一年(1351),刘福通等人发动红巾军起义,各地纷纷响应后,张士诚也顺势揭竿而起。至正十三年(1353年)正月,他与弟弟士义、士德、士信并李伯升等共计十八人歃血结盟,之后杀仇家以立威,接着召集乡中少年正式起义举事。至正十三年三月,起义军攻下泰州,五月攻陷高邮,杀死前来劝降的元朝使者。至正十四年(1354年)一月,他们以高邮为都,建立大周国,士诚自号诚王,六月派兵攻克扬州,十一月面对元宰相脱脱率领的数十大军,采取以拖待变的策略,最终取得高邮之战的胜利,一举成名天下知。
在抵挡住北方的强敌后,张确卿的目光转向江南富庶之地,于至正十六年(1356年)正月派遣士信渡江南下,继而在二月份攻下平江路,将其改成隆平府,并于三月间迁都隆平,开启十余年的治吴岁月。
安于小富的张九四,有着强烈的保境安民思想,在居苏期间,采取诸多政策恢复社会稳定、繁荣地方经济,以及优待士人保护传统文化。他表面上降元披上合法统治东南的外衣,又与西边的朱元璋维持友好关系,为苏州当地的稳定创造良好的外在条件。民无粮则不稳,在经济方面,他高度重视农业,通过恢复农业生产与兴修水利,令百姓丰衣足食。
《耕织图册》(三耘灌溉)陈枚 清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张士诚的经营治理下,苏州成为乱世之中的一方安定之地,使当地士绅民众得以享有平稳安定的生活。与此同时,其亦耗时十余年,对苏州城南的空间布局进行了调整优化,此布局形态延续近六百年。
二、以身死国真英雄:姑苏城的郡治与王基
苏州城内留存有张士诚的诸多鲜明印记,其举措推动苏州城行政层级从郡治提升至王基层面。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八月,士诚自封吴王,以子城为统治核心,以齐云楼作为后宫,着力营建宫殿亭台。
出身寒微的张士诚深知黎民疾苦,在治理苏州期间兴办诸多实事。例如,定都吴中后,即在地方设置劝农使、劝农尉等官职,明确表达鼓励农耕、致力于恢复社会生产的立场。同时,他采纳平江路总管周仁的建议,推行寓兵于民政策,饬令士兵农闲时操练武艺、农忙时躬耕田间,实现军粮自筹,借此切实减轻百姓负担。
《姑苏城图》中的子城 清 乾隆十年傅椿主持绘制刊刻
为营造稳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张士诚组织开展剿匪行动,重拳打击四处劫掠百姓的苗军统帅杨完者。民间遂流传 “死不怨泰州张,生不谢宝庆杨”之言,足见其在苏州地区深得民心。
居苏期间,张士诚对郡治进行大规模改建,将其从区域性城市行政驻地转变为割据政权的统治中心,令建筑等级与规格显著提升。在他扩建前,郡治曾遭台风侵袭,明代所撰《(正德)姑苏志》载:
暴风作,齐云楼、谯楼、戟门、厅署、堂庑皆摧毁,仅存黄堂、木兰堂、颁春、宣诏亭。时真定董章为守,复葺谯楼、仪门、设厅并两庑吏舍。子城内多处房屋因台风损毁,太守董章仅对谯楼、仪门、吏舍等功能性建筑进行修葺。张士诚将该区域辟为王府后,随即展开重修工作:于子城南门城墙之上设立官鼓司,旁置十二块辰牌,依时宣告时辰;在子城周边开挖锦帆泾,以之为护城河;更在齐云楼内筑金屋藏娇,内置诸多金银珍宝与绫罗绸缎。
实心双龙首金镯 元 曹娘娘墓出土 苏州博物馆藏
耽于安逸享乐的张士诚,渐失英雄本色,日渐昏庸怠惰。其早年开科取士、设弘文馆延揽四方贤才之举措,渐沦为沽名钓誉的养士形式,徒有好士之名,而无用士之实。他对部下过于纵容,即便兵败亦未严明军纪,部下仅受轻微惩戒便官复原职,且常以金银、土地、美女赏赐部下,以此博取军队拥戴。在此情形下,已剿灭西边劲敌陈友谅的朱元璋,自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起大举进攻士诚辖地。
朱元璋大军围攻苏州期间,曾受张士诚恩惠的士绅百姓坚持抵抗,即便城内粮绝,出现“一鼠换百钱”的人间惨状,他们仍拒不投降。一直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中山王徐达与开平王常遇春才分兵两路攻入苏州,对城内誓死抵抗的军民展开大肆屠戮。为保全城中居民性命,张士诚遣散部下,独自在王府静待败局。
作为一代英雄,张士诚在苏州城破后对妻子刘氏言:“我兵败将死,尔等有何打算?”刘氏慨然言道,愿追随大王左右。她随即引后宫女眷至齐云楼下,继而纵火焚毁宫殿,随后自缢身亡。士诚亦不负妻子之志,被俘后寻机自缢身亡,就此结束波澜壮阔的一生。
民国初年修复的张吴王墓 图源:《斜塘镇志》第四编(文化)第三章(古迹)
阅此段史实,不免引人思索:《封神演义》中朝歌城破之时,纣王不逃不战、自焚而亡的情节,是否借鉴了张士诚此段经历?
苏州子城为张士诚居所,于其兵败后遭战火焚毁,沦为废墟,苏州百姓遂将子城一带称作“王废基”。明代苏州名士杨循吉在《吴中故语》中,对张氏旧地情状有明确记载:
伪吴故基,独为耕牧之场,虽小民之家无敢筑室其上者。惟宫门巍然尚存,蒿艾满目,一望平原而已。然数年之前,犹有拾得箭镞与金物者。近亦无矣。《吴中故语》[明] 杨循吉 撰 刻本 图源:识典古籍网
杨氏离张士诚败亡不过百年,其旧地便化作一片农田牧场,昔日的繁华瞬间成为废墟,唯有一点宫门城墙遗迹见证英雄的余晖。
三、悠悠往事六百年:重焕生机的城南旧地
苏州城南有一区域,称“皇废基”,原为张士诚王宫所在地,本属古城核心地带。明清时期,该区域遭废弃,从古城核心区域沦为荒僻之地。民国时期,此处被建设成大公园与公共体育场,迄今仍是古城内空间疏朗的开阔区域。
皇废基旧址 今苏州公园(原大公园) 图源:苏州市旅游咨询中心
中国传统建筑多采用坐北朝南布局,其大门、窗户等主要采光通风构件多朝向南方,以充分保障采光与通风需求。元末战火平息后,苏州城南区域本应纳入首批建筑恢复范畴,但该区域因曾为张士诚宫殿旧址,遭朱元璋刻意荒废。
明清鼎革后,该区域已无政治禁忌之虞,只因长期荒废导致基础设施残缺,清代遂延续明代对其的荒废态势。值得注意的是,此种荒废所形成的空旷格局,亦为该区域预留了充足空间,使其在苏州这一寸土寸金的城市中,能够为居民健身、散步提供适宜场地。
城南布局的变迁,与明初苏州知府魏观具有密切关联。他任苏州知府期间,认为原府衙规模狭小且空间闭塞,不利于政务开展,遂决定重建子城,以恢复旧时郡治格局。
皇废基 图源:苏州市旅游咨询中心
当时,苏州指挥使蔡本与魏观素有嫌隙,便以“兴复亡王之基”为由,构陷魏观心存异志。明太祖朱元璋轻信其言,随即派遣御史前往实地核查,查实魏观所修子城确为张士诚旧治之地,遂将魏观下狱处死。
吴中名士高启因撰写《郡治上梁文》恭贺魏观重建子城,亦受此案牵连,最终惨遭腰斩之刑。明太祖继而下令,将已动工兴建的子城建筑尽数毁弃,此地自此便有“皇废基”之称。
城南的荒芜反而为苏州保留一份清净之地,引得诸多文人在此吟诗作赋凭吊古人,甚至有的为躲清闲干脆定居于此,比如长洲人沈复在记录夫妻情事的《浮生六记》中提到:
有老妪居金母桥之东,埂巷之北。绕屋皆菜圃,编篱为门,门外有池约亩许,花光树影,错杂篱边,其地即元末张士诚王府废基也。屋西数武,瓦砾堆成土山,登其巅,可远眺,地旷人稀,颇饶野趣。张士诚故居虽然萧条破败,却有瓦砾堆叠成土山,令人登高远眺,满目皆是风景,实乃文人隐居的上佳场所。城南凭借闹中取静的特点,反而增添一抹文气,展露一丝光彩。
洪武赶散图 图源:美术报
除了城南格局变迁外,张士诚还间接促成苏州地区的移民潮,民间称作“洪武赶散”。相传朱元璋不满吴地民众拥护张士诚,遂采取移民屯田的方式将大批苏州人驱赶到苏中、苏北等地。目前学术界对“洪武赶散”一事的真实性存疑,认为苏州民众的迁徙活动属于民间自发行为,未受到官方的逼迫,更不见于正史。
苏中、苏北等地民众家谱中尚留存着祖籍苏州的信息,比如《施氏族谱》记载其祖先自苏州迁徙到泰州兴化。今日苏中、苏北等地人将睡觉称作“上苏州”,便是过往苏州记忆的残留。苏州移民带来相对先进的技术与文化,为两地的开发做出贡献,推动江苏经济的发展。
由于张王在苏州实行宽厚仁爱的政策,吴中百姓在其死后自发建立祠庙祭祀。有明一代,在统治者的高压之下,他们只能偷偷私下祭祀,甚至不敢直言所供奉的神明是张士诚。到了清代,官方压力减轻甚至近乎于无,民间开始公开对张的祭祀,最初只是在寺庙中供奉陪祀,之后发展到为其单独建庙祭祀的地步。至今苏州民众保留着在农历七月三十日晚上,点香插地祭祀神灵的传统,俗称“烧久思香”,“久思”即“九四”的谐音,明确祭祀对象为张士诚。
张士诚小名“九四” 图源:纪录片《苏州史纪》
当前苏州市域范围内,仍留存较多与张士诚相关的遗迹及遗物。例如,吴中区斜塘镇存有张士诚墓,墓侧有政府设立的墓碑,记载其生平事迹。该墓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实行重点保护。张士诚之母曹氏的墓地位于苏州南郊盘门外,于 1964 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期间被发现,墓内出土大量金银器皿与丝织品。此外,与张士诚相关的民间传说及建筑遗存尚有多处,在此不一一赘述。
结 语
操舟运盐张九四,白驹亭场树贼帜。 万户告身拒不受,栋射三矢承天寺。 吴趋踞坐拓土宽,遂与元绝称天完。 诸将偃蹇载乐器,摴蒲蹴鞠军中欢。 一炮飞空碎城堞,耳聩风谣黄蔡叶。 锦衣银铠十条龙,万里桥边丧舟楫。 呜呼,以身死国真英雄。 江东不降宋钱俶,河西不归汉窦融。 妻刘亦挟丈夫气,齐云楼火通天红。清代文人严遂成在《张士诚》一诗中,以其慷慨笔触概括了张王的一生。诗中彰显的英雄气概穿越时空,至今仍令苏州百姓心怀追忆与感慨。
《海珊诗钞》明史杂咏卷一“张士诚” [清]严遂成 撰 刻本 图源:识典古籍网
子城在唐、宋、元三代均为苏州郡治之所,系城市核心区域。元末时期,此地更成为吴王张士诚的王府宫殿,实乃形胜之地,堪称一等风水佳处。张士诚兵败后,该区域在朱元璋的刻意压制下,沦为无人敢涉足的废墟。如今,子城已成为民众休憩健身的场所。“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子城之历史变迁,恰为此语的最佳注解。
参考文献:
1.【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2.【明】王鏊:《(正德)姑苏志》,明正德元年刻本。
3.【明】冯可宾:《广百川学海》,中国书店,2015年版。
4.【清】沈复:《浮生六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版。
5.夏潇婷:《张士诚政权和东南士人》暨南大学2010届硕士论文。
6.孙朋朋:《元代财政体制演变与运行研究》,云南大学2020届博士论文。
7.吴旭:《张士诚建都平江府》,《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2第2期。
8.吴耀庭:《平江寻踪张士诚》,《侨园》,2014年第1期。
9.林盼:《张士诚如何成“张王”——张士诚民间形象的塑造与文本化的再诠释》,《江海学刊》,2012年第6期。
10.郭远谓:《苏州吴张士诚母曹氏墓清理简报》,《考古》,1965年第6期。
11.王为国:《名城苏州:子城,归来》,《时代人居》微信公众号,2024年7月27日。
12.陆浩斌,沈阳:《“讲张”:苏州城的前朝梦忆》,《江苏地方志》,2023年第6期。
13.曹生文,俞扬,茆贵鸣:《“洪武赶散”传说与明初苏北的江南移民》,《江苏地方志》,2022年第1期。
发布于:江苏省佳成网配资-配资公司排行榜-配资官网-配资门户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