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金黄的落叶铺满园中小径,清晨的薄雾裹挟着寒意弥漫在空气里,秋冬交替之际,气温骤降、气候干燥,加之幼儿园环境中的交叉感染风险,使得许多幼儿频频出现感冒、咳嗽、积食、腹泻等常见病症。面对这一挑战,中医以其整体观念与“治未病”的智慧,为孩子们构建起一道天然、温和而坚实的健康屏障——小儿推拿、中医药预防与合理用药,三者相辅相成,成为守护入园儿童健康的温情良方。
壹
小儿推拿
中医认为,小儿乃“稚阳稚阴”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尤以肺、脾二脏最为薄弱。肺主皮毛,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最易受外邪侵袭;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若饮食失节或情志失调,则易生积滞,影响生长发育。秋冬之季,寒邪与燥邪并行,正是呼吸道与消化道疾病的高发期。此时,不待病发而先防,正是中医“未病先防”理念的精髓所在。
展开剩余74%小儿推拿,作为中医外治法中的瑰宝,以其无创、无痛、无副作用的特点,深受家长与孩子的喜爱。每日睡前或晨起,轻柔地为孩子推拿数分钟,不仅是一种保健手段,更是一场亲子间温暖的情感交流。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如补肺经以增强卫外功能,揉板门以消食化积,捏脊以调和阴阳、振奋阳气,可有效提升孩子的抗病能力。尤其在入园初期,孩子情绪波动大、饮食不规律,常易积食化热,引发咳嗽发热。此时,若能及时进行清大肠、退六腑、揉中脘等手法,往往能在症状初起时将其化解于无形。久而久之,孩子的脾胃功能逐渐强健,食欲改善,睡眠安稳,体质也随之增强。
贰
中医药预防
中医药预防,则更进一步从内调入手,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秋主燥,宜润肺养阴;冬主藏,宜温补阳气。对于体质偏弱、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儿童,中医常以“玉屏风散”为基础方,益气固表,犹如为孩子穿上一件无形的“防护衣”。此类方剂虽药性平和,却需辨证施治,不可盲目进补。例如,阴虚内热者忌用温燥之品,痰湿体质者不宜过用滋腻之药,唯有辨清体质,方能药到病除。
在疾病发生时,中药合理用药显得尤为重要。许多家长面对孩子发烧、咳嗽,往往心急如焚,急于求成,或滥用抗生素,或盲目使用清热解毒类中成药,结果反而损伤脾胃,延长病程。中医强调“审因论治”,感冒有风寒、风热之分,咳嗽有寒咳、热咳、痰湿之别。风寒初起,宜用荆防败毒散疏风散寒;风热犯肺,则用银翘散清热解毒;若为积食引发内热,当以保和丸消食导滞。用药之际,须把握“中病即止”原则,不可久服寒凉之剂,以免伤及脾阳。同时,儿童用药剂量应根据年龄、体重灵活调整,宜轻灵小巧,忌重剂猛攻,真正做到“药简力专,安全有效”。
壹
日常生活
紧密结合
更为重要的是,中医药的调理并非孤立进行,而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居有常,早睡早起,顺应冬藏之律;饮食有节,少食生冷、油炸、甜腻之物,多食易消化的温软食物;适度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升阳气。家长若能将中医理念融入日常,便能在潜移默化中为孩子打下坚实的健康根基。
贰
相互融合
当孩子在寒风中迈出入园的第一步,他们不仅需要父母的陪伴与鼓励,更需要一种温和而持久的守护。小儿推拿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医药预防如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合理用药则如精准导航,在疾病来临时指引康复之路。三者融合,不仅是对身体的调养,更是对生命节律的尊重。
在这秋去冬来的季节里,让我们以中医的智慧为灯,以仁爱之心为引,为每一个入园的幼童撑起一把健康的伞,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更温暖。
健康地址
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马庄院区(马庄镇卫生院)门诊二楼中医科
健康电话
中医科:0538-8110631
周主任:15953801028
王医生:18364825000
发布于:山东省佳成网配资-配资公司排行榜-配资官网-配资门户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