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阶段性报告发布后,美国汉学家倪德卫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断言“国际学术界将会对这个工程报告进行猛烈抨击”。倪德卫的言论基于西方普遍不承认夏朝存在的观点,特别是报告中断代的夏朝部分,让西方学者感到不满。西方否定夏朝存在的理由,不仅是因为缺乏考古证据,也因为史书中对商契、后稷的神话描述使其历史真实性受到质疑,甚至有人认为夏朝可能是周朝为了政治目的而捏造的。
然而,周朝是否有能力编造夏朝的事迹呢?现代气候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通过气候数据,科学家发现夏朝的气候条件与史书记载高度吻合。这一点揭示了周人并非凭空捏造了关于夏朝的记载,反而是基于真实的气候变化。
大约1万年前,地球经历了末次冰期,气温逐渐回升。5千年前,气温逐渐变得温暖,进入新石器时代,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家指出,约5000到3000年前,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出约2°C,这一气候变化为五帝时代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展开剩余73%约4000年前,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爆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洪水。史书记载,帝尧时期“洪水滔天”,鲧禹花了20多年才治水成功。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洪水事件的发生。根据气候模型,随着气温升高,冰川融化导致降水量增加,进而引发了洪水。通过考古发掘,许多遗址中发现了洪水冲刷的痕迹或沉积层,例如在河南登封、辉县等地的遗址,发现了厚厚的灰黑色淤土层。这些证据表明,大约4000年前,黄河和长江流域确实曾发生过大规模的洪水。
这为大禹治水的传说提供了气候学的支持。如果大禹治水的故事是虚构的,周朝人怎么可能知道1000多年前的自然灾难?显然,大禹治水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周人只是将其记录并传承下来。
进一步的气候学研究发现,夏朝时期气候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在大禹治水之后。气候逐渐转为干旱。著名气候专家王绍武指出,在夏朝建立之前,地区气候普遍较为潮湿。随着夏朝的建立,降水量迅速减少,气候发生了突变。仅在短短的300年内,降水量便减少了20%。这一气候变化也为夏朝的建立与衰落提供了背景。
距今3800年左右,气候转为较为干燥,但气温依旧较高,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夏商时期,气温的升高也促进了二里头文化的扩展,二里头遗址逐渐表现出“王朝气象”的特征,展示了夏朝的强大和广域的王权。然而,到夏朝晚期,气候变得异常干旱。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发现,大量水井的出现表明那时的降水非常稀少,甚至连周围的河流也无法满足日常需求,迫使夏人不得不挖井取水。
这种气候变化与史书记载中的夏朝末期的严酷干旱相符。古本《竹书纪年》提到,夏朝最后的帝王胤甲时期,气候干旱非常严重,甚至有记载称“十日并出”。而在夏桀时期,气候更加恶劣,史书中有“日月不时,寒暑杂至,五谷焦死”的记载,显示当时的气候极端恶劣。历史学家和气候学家的研究一致表明,夏朝的灭亡并非单纯由政治腐败引起,而是因为严重的气候干旱导致了粮食短缺和社会动荡。
这些考古和气候学证据高度契合史书记载,证明了夏朝的历史真实性。如果夏朝的故事真是周人捏造的,那么周人是如何准确知道1000多年前的气候变化和干旱情况的呢?
综上所述,虽然有关夏朝气候的历史记录较为有限,但通过大禹时期的气候变化和夏朝晚期的干旱情况,以及考古学和气候学的研究结果,可以基本确定史书记载的夏朝事件是有其历史依据的。西方学者的质疑缺乏实质证据,反而忽视了气候科学和考古学的证据。
发布于:天津市佳成网配资-配资公司排行榜-配资官网-配资门户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