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尼明 来源:迪迪趣
否定副词在文言文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它们不仅表示否定,其细微的差别还揭示了说话者的语气、意愿和判断。
(一)简表
(二)以下是文言文中最重要的10个否定副词的详细梳理,包括其核心用法、语气差别、典型例句及辨析。
1. 不 (bù)
核心用法:客观否定。用于否定动作、行为或状态的客观事实,是对情况的一般性陈述。是使用最广泛的否定副词。
展开剩余87%语气: 中性、客观,不带强烈的感情色彩。
相当于现代汉语: “不”“没有”。
典型例句:
否定动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句解: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危险。
否定形容词: 水不清则鱼亡,人不察则无忠。
句解: 水不清澈就会导致鱼死亡,人不仔细考察就难以发现忠诚之人。
用于“不如”结构: 百闻不如一见。(《汉书·赵充国传》)
句解: 听一百遍不如亲眼看一遍。
2. 弗 (fú)
核心用法:主观否定,表示说话人或主语的主观意愿上不愿或不能做某事。通常认为是“不之”的合音,其后直接跟动词,动词的宾语(常为代词“之”)已包含其中。
语气: 比“不”更强,带有主观决心或强调的意味。
相当于现代汉语: “不肯”“不能”。
典型例句:
表示“不肯”: 臣弗敢爱也,敢爱其入宗庙之牺。(《国语·周语》)
句解: 我不肯吝惜它,但我怎敢吝惜那将要用于宗庙祭祀的牺牲呢?
表示“不能”: 性弗忍,必见于言。(《资治通鉴》)
句解: (他的)性情不能容忍(某事),一定会表现在言语上。
与“不”对比: “我不往”是客观陈述不去这个事实;“我弗往”则强调“我主观上就是不去”。
3. 毋 (wú)
核心用法:禁止性否定,用于表示劝阻或禁止,含有命令或强烈建议的意味。
语气: 带有主观意愿,多用于祈使句。
相当于现代汉语: “不要”“别”。
典型例句:
表示禁止: 己所不欲,毋施于人。(《论语·颜渊》)
句解: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施加给别人。
表示劝阻: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
句解: 不要因为是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不要因为是小的坏事就去做它。
4. 勿 (wù)
核心用法: 与“毋”基本相同,也是禁止性否定,表示“不要”。在古代,“毋”和“勿”的用法界限并不严格,常可通用。
语气: 同“毋”,表禁止、劝阻。
相当于现代汉语: “不要”“别”。
典型例句:
表示禁止: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句解: 不符合礼节的事情不要看,不符合礼节的话不要听,不符合礼节的话不要说,不符合礼节的事不要做。
表示劝告: 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句解: 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5. 未 (wèi)
核心用法:时间性否定,表示动作或状态**“还没有”发生**或完成。
语气: 客观陈述,侧重于时间层面。
相当于现代汉语: “没有”“还没”。
典型例句:
表示动作未发生: 师未渡,而先其未渡也。(《孙子兵法·军争》)
句解: (趁着)敌军还没有渡过河的时候(攻击它)。
表示状态未达到: 胜负之数,未可知也。
句解: 胜利或失败的命运,尚未可知。
与“不”对比: “不来”是指“不来”这个行为本身;“未来”是指“到现在这个时间点,还没来”。
6. 莫 (mò)
核心用法:无指代否定,表示“没有谁”或“没有什么(东西/事情)”,兼具代词和否定副词的功能。
语气: 全称否定,语气绝对。
相当于现代汉语: “没有谁”“没有(东西)”“不要”。
典型例句:
作“没有谁”讲:莫能逾也。(《孟子·公孙丑上》)
句解: 没有谁能够超越他。
作“没有什么”讲:善莫大焉。
句解: 没有比这更大的善行了。
作“不要”讲(通“毋”): 忧愁莫嗟伤。(《古诗十九首》)
句解: (面对忧愁)不要叹息悲伤。
7. 非 (fēi)
核心用法:判断性否定,主要用于否定名词性短语,表示“不是……”,强调对事物性质、身份、关系的判断。
语气: 带有强烈的判断和区别意味。
相当于现代汉语: “不是”。
典型例句:
否定名词:非人也。(《庄子》)
句解: (他)不是(普通)人啊。
否定名词性短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句解: 不是(保持)淡泊的心境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是(保持)宁静的心态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与“不”对比: “不”主要否定动词和形容词(行为、状态),而“非”主要否定名词(身份、本质)。“不仁”指行为不仁慈;“非仁”则指其本质就不是仁。
8. 无 (wú)
核心用法:存在性否定,表示“没有”,与“有”相对,多用于否定名词,表示某物不存在。它本质上是一个动词,但在句中常起到否定副词的作用。
语气: 客观陈述。
相当于现代汉语: “没有”。
典型例句:
否定名词的存在: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句解: (渔人)问(他们)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朝和晋朝了。
与“毋”通用: “无”有时也通“毋”,表示禁止。例:无说(shuì)己之长。
9. 否 (fǒu)
核心用法:应答性否定,用在问句的回答中,表示“不”、“不是这样”。也用在选择问句中,与肯定形式构成正反问。
语气: 明确的否定回答。
相当于现代汉语: “不”“不是”。
典型例句:
用于回答: 然则将军之计,独安在?……曰:“否。”(《史记·项羽本纪》)
句解: (范增问:)“那么将军您的计策,到底在哪里呢?”(项羽)说:“不(是这样)。”
用于正反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解: 廉颇老了,还能吃饭吗?
10. 微 (wēi)
核心用法:条件性否定,表示一种假设性的否定,通常用于句首,引导一个表示假设条件的状语从句。
语气: 假设语气。
相当于现代汉语: “如果没有”“要不是”。
典型例句:
表示“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句解: 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还能和谁一同(走这条追求理想的道路)呢?
表示“要不是”: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
句解: 要不是有管仲,我们恐怕都要像未开化的民族那样披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意即被异族统治)。
发布于:广东省佳成网配资-配资公司排行榜-配资官网-配资门户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