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上不宜超过3个主导产业”。这一提法,出现在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发布的《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中,针对的是近年来随着各地园区数量激增,同质化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日益突出的问题。不少人认为,同质化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正是当前一些“高端产业低端化”、“内卷”竞争严重的一大根由,也往往给地方经济带来“一地鸡毛”。
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要求对工业园区发展提出了更高标准。《指引》为园区从“量的快速增长”迈向“质的有效提升”提供行动指南,引导工业园区特色化、集约化、数智化、绿色化、规范化发展。
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的第一条,就是明确园区产业定位。提出要充分考虑本地资源环境禀赋和产业基础,聚焦产业发展重点,编制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打造特色突出、优势明显、效益显著的主导产业,避免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不超过3个”就是量化指标。
为什么要“限量”?道理很简单。主导产业过多,其实就没有主导。工业园区的核心功能是聚集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不分主次地布局,会导致资源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主导产业的选择本质是园区发展的战略选择。战略是放弃的艺术,只有“略”了,才会聚焦,才会有竞争力。
为何过去没有这个要求?发展阶段不同,产业基础不一样。我国工业园区发展与经济发展同步,都是一个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过程。如果说,工业化初期什么都缺的时候,或许还可以“捡到筐里都是菜”、“胡子眉毛一把抓”;到了今天,再一味跟风、四处出击就纯属浪费资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专家指出,限制主导产业数量,正是要倒逼园区找准定位,通过特色化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摆脱“招商内卷”的困境。因此“限量”是绝非简单的数量约束,而是破解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进阶的战略选择。
为什么是“3个”?通过这些年来各地的实践经验,在现实土地、人才、资金、政策等要素制约下,一个园区主导产业“不超过3个”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共识。此次政策指引明确提出这一要求,正是基于对产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和对现实问题的精准回应。“3个”,既能较好平衡聚焦与发展弹性,也为未来发展迭代留下空间。
拥有90余个产业园的成都自去年起开展“立园满园”行动,其中就提出在主导产业的确立上要增强方向感,提升产业显示度,破解“有产业无龙头,有龙头无链条”现象。链式发展已成为现代化产业最显著的特点,产业竞争已经从单打独斗转向体系竞争。今天园区选择主导产业,关键点就是选择链主企业,从而吸引上下游集聚、带动建链补链强链。
刚刚结束的2025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活动,四川首次发布《投资四川建圈强链“15+N”重点产业机会清单》,聚焦谋定的产业链,将招商重点放在建立产业和可持续发展上。对全省的工业园区来说,这份清单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就是一个清晰的招商指南。
佳成网配资-配资公司排行榜-配资官网-配资门户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