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餐饮品牌借“文旅”融合趋势崛起
2024 年国内出游 56.15 亿人次(同比增 14.8%),旅游花费 5.75 万亿元(同比增 17.1%),市场进入繁荣期。2025年我国旅游市场持续向好,其中,“餐饮+文旅”成重要趋势,多地餐饮品牌借此深度融合地域文化,打造具备在地性的餐饮体验,如,江西景德镇【景水瑶】。
【景水瑶】作为深耕景德镇菜25年的本土餐饮品牌,核心竞争力凸显:
①沉淀“本地人推荐必吃” 的口碑壁垒;
②以本地家常菜的口味认同构建产品护城河;
③具备持续排队的爆店基因。
但在餐饮行业迭代中,品牌面临三重核心挑战:
①面对市场和消费者变迁,亟待完成经营模式与体验场景的升级;
展开剩余95%②客流结构相对单一,亟需突破本地客群边界,开拓增量市场;
③竞争加剧,亟需构建系统化、标准化运营体系,从本地餐饮老店向 “区域头部品牌” 战略转型。
【景水瑶】600-700㎡标准化店型 ✅品牌名称:景水瑶(御窑厂店) ✅坐标:江西·景德镇 ✅出品:景德镇菜 ✅门店面积:750㎡ ✅人均消费:¥60-70 ✅门店选址:景区商圈街边店 ✅目标客群:80'90'00'后 ✅消费需求:本地家庭消费、朋友聚会及外地旅游客群为主依托景德镇网红城市流量红利,创新打造景德镇美食新地标1、梳理核心价值标签:定位“景德镇菜”,打造景德镇菜品类头部品牌
利用本地缺乏“地方菜代表”市场机会窗口,向本地“头部餐饮品牌”进攻。
①品牌口号:吃景德镇菜,就到景水瑶。树立品类领导者地位,在消费者心智中种下认知“暗示”。
②从品牌荣誉中提炼信任背书:30年深耕景德镇菜。降低顾客的消费决策风险和成本,提升品牌权威性和信任度。
2、选址策略:抢滩景区C位,锚定“文旅+本地”双客群流量高地
①区位优势:景区“黄金点位”,借势文旅辐射效应。门店地处景德镇陶瓷文化核心圈。北邻御窑博物馆、南接陶溪川文创街区,西望昌江风光带,依托“夜珠山” 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是游客游览动线的必经之地,可直接承接文旅辐射流量。
②配套与交通:交通网络完善且紧邻停车场。
③业态填补:区域多轻食业态,缺乏品牌化正餐,存在差异化竞争机会。
④客群构成:文旅流量与本地消费的双轮驱动。
2024年接待游客超6000万人次(同比增长10.3%),旅游收入753亿元(同比增长6.3%),入境游激增103%,入选首批240小时过境免签城市。外地客群特征: ①00、90后占比超80%; ②以文化爱好者、学生、艺术从业者为主; ③3-11月为旺季,12-2 月淡季通过非遗等文化活动稳定客流。而目前政府正在大力开发品牌所在的“陶瓷文化体验三角区”,品牌一年前就已经将门店拿到手,早早布局,其选址战略意义在于:
①依托既有品牌影响力,便于触达本地客群,形成本地人(含出租车司机、酒店前台、商户等)自发性推荐效应;同时满足外地客群 “尝鲜打卡” 需求,成为文旅必体验地标。
②淡旺季客流稳定,周末及日常均有保障;
③带动其它店面流量联动,形成全城辐射的点位占领;
④自带流量入口属性,契合年轻客群 “行前攻略” 习惯,实现前置性认知渗透。
聚焦人均60-70元的地方菜品牌,实现大众消费与文化体验的精准平衡基于本地市场、行业下行趋势以及客群属性(年轻人、外地)的因素,【景水瑶】定位人均60-70元价格段,同时提升场景体验价值,打造本地正餐质价比天花板。
1、塑造核心产品价值:寻味景德
✅确定产品口号:找地标鲜材,做景德镇菜
①设置寻味景德美食地图。深挖景德镇周边市县的好食材,体现品牌“一乡一特”的菜品特征,强化地域稀缺性;
②招牌爆品窑工鸡+必吃十二道,降低选择成本,突出景德镇菜下饭菜、家常、有锅气、普适性广的特点;
③菜品结构相对丰富,覆盖刚需/休闲/聚会等消费场景;
④适当改良江西菜口味,平衡本地正宗性与外地客群接受度;
⑤增加高颜值必打卡网红菜品。比如,地方甜点、特色小吃、文创雪糕、爆款饮品等,迎合年轻人打卡需求。
✅明档动线设计:提高售卖氛围,以场景化体验传递 “更正宗、更地道的景德镇菜”认知
整体动线以 “爆品引流→食材溯源→互动点餐→工艺展示→伴手礼延伸” 为逻辑,让每个环节都成为 “正宗景德镇菜” 的具象化表达,同时通过视觉、互动、场景的联动,放大售卖氛围的沉浸感。
①招牌爆品“非遗窑工鸡”档口前置:以仿窑口造型打造视觉焦点,突出非遗古法工艺,强化“必吃”价值感知;
②各乡镇特色原材料推头,以新鲜色泽、自然堆叠营造 “山野市集” 氛围,突出食材源头鲜采品质与烟火气;
③重点打造伴手礼区,提供山货、小吃、酱料、茶叶、瓷器等丰富选择,服务旅游客群,成为可以带走的景德镇特色及品牌文化延伸载体;
④采用竹签点餐模式,强化顾客“逛吃”的互动感体验,贴合年轻人喜好;
⑤明厨亮灶,按照景德镇菜“煨、烧、煲、蒸、炒、匠”的特点布局档口,以可视化的工艺传递信任。
2、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打造景德镇地标餐饮
【景水瑶】立足景德镇“窑”文化根基(缘起瑶里,呼应“瓷之源”历史),定位本地首家“山野风”场景化体验餐厅,以“场景化体验”重构餐饮竞争力,将空间场景转化为品牌辨识度,成为“游客必体验、本地愿常来”的景德镇餐饮新地标。
✅打造本地首家“山野风”场景化体验餐厅
①场景化空间设计关键词:山野、自然、淳朴、文艺、松弛;
②设计理念——山野粗粝感为骨,精致文艺为魂,前者是地域基因的还原(山野的自然肌理、烧窑制瓷的质朴痕迹),后者是艺术审美和文化属性的表达(现代设计语言的重构);
③运用竹木、老窑砖、山野自然元素(绿植景观)等原生材质,搭配低饱和空间色调,营造“山野环抱”的松弛感;
④空间节奏舒缓,动线开阔。采用开放式布局,通过绿植、仿古窑造型隔断划分区域,营造 “随性自在” 的空间氛围。
✅以窑为媒,借力“窑”文化场景演绎,让空间成为 “可触摸的景德镇故事”
①提炼空间视觉锤“匣钵”(制瓷工具),贯穿空间全场景(空间装置、器皿、摆件、文创、品宣等),形成强识别记忆;
②逛窑火市集,将 “窑边生活场景” 转化为可参与的烟火气用餐体验。如:
等位区“喝浮梁茶”,以茶摊形式让等位成为“预体验”; 明档区“赶古镇集”,以各地原材料、伴手礼、小吃等打造“逛集”体验; 档口展示“吃窑火饭”,窑工鸡开窑配合挑夫“上菜”,仪式感触发顾客拍照传播。③观瓷窑胜景,文化符号的沉浸式渗透。如,门头“上房揭瓦”打卡点、大厅青瓷装饰墙、散厅景德镇版清明上河图长卷、文创产品赠送(冰箱贴)等;
④品景德陶技,以《陶序图》12制陶技(如堪山、淡描、画瓷等)命名包间,打造包间文化专属感。
打造600-700㎡标准化小正餐店型,优化运营效率与盈利模型1、就餐区运营参数设计:遵循就餐面积最大化原则+提升桌效比原则
①750㎡门店采用明档厨房(约占15%)+就餐区(约占75%)的黄金配比,遵循就餐面积最大化原则;
②综合客群特点及市场环境,采用散厅为主,包间为辅的配比模式;
③一二层两个散厅桌位数占比接近70%,以家庭为单位的客群结构,决定了散厅桌型以4人位为主;
④另外,部分散台桌位选择使用长条凳,贴合本地习惯的同时,可将4人位扩至6-8人位,增加餐位数;
⑤保留一定数量的包间,桌数占比约30%,以8-10人的小包间为主。保留一组连包,灵活满足本地聚会及旅行团就餐需求。
2、人均面积2.7㎡/人,满足一定桌数,平衡顾客消费体验的舒适性和小聚的社交性
①空间多以少侵占地面面积的立面装饰为主,且立面装饰品宣化,增强品牌感的同时,遵循就餐面积最大化原则;
②利用端景/布局变化增加体验感,弱化空间尺度问题;
③包间设计多为紧凑型,遵循包房面积最小化原则。
3、明档区动线设计:一字型出餐窗口,效率高,好管理,省人工
①出餐窗口设计为一字型出餐通道,增加“明厨亮灶”的展示面。
②窗口直接出餐,服务员到窗口端菜,减少传菜员或不用传菜员,提高出餐上菜效率。
4、空间品宣设计装饰化,合理控制装修造价,增强信任背书和认知,增加品牌感
①空间造型(硬装)意向化设计处理(仿窑洞窑口造型),点缀适当绿植景观,简约、好实现、效果佳;
②墙面使用夯土色艺术漆,营造粗粝山野感,实用和耐用性较强,有效控制造价(1100-1200元/㎡,硬装);
③软装以立面品宣装饰为主,减少冗余内容控造价,如,包房搭配挂画等品宣内容,简约有调性,成本与功能性匹配品牌人均;
④优化空间布局,不浪费面积,以“品宣”驱动营销动线。从店前到离店规划不同品牌营销策略,强化顾客品牌认知。
小结从【景水瑶】的品牌落地来看,地方餐饮品牌的破局路径可总结为:以本地化根基(口味、口碑)为锚点,借势文旅融合趋势,通过场景创新(文化赋能空间)、效率优化(标准化店型)打通本地与文旅客群,实现从“区域老店”到“景德镇菜头部餐饮品牌”的战略升级。
而地方菜品牌需平衡“在地性”与“包容性”,既要守住本土消费者的情感认同,又要通过文化具象化表达降低外地客群认知门槛,同时以标准化模型支撑规模化复制,方能在文旅红利中持续突围。
发布于:河北省佳成网配资-配资公司排行榜-配资官网-配资门户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