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我在这面旗帜前驻足良久,眼眶湿润。玻璃展柜内,白布上那个笔墨苍劲的“死”字,仿佛一道灼热的烙印,瞬间击穿了时空。
它没有硝烟痕迹,却弥漫着最悲壮的战争气息;它写满对死亡的坦然,却迸发着最炽烈的生命呐喊。儿子王建堂即将出征,奔赴九死一生的抗日前线。这位年近六旬的老人,自己“本欲服役,奈过年龄”,“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将千言万语、家国大爱,都凝聚笔端。
——记者手记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内陈列的“死”字旗复制件。当年的“死”字旗已遗失战场。他的家人根据王建堂的回忆,将旗帜复刻下来。中国青年网记者 潘晓文 摄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全国抗日热情高涨。四川安县曲山镇小学教员王建堂,在国家危亡之际,投笔从戎,组织起一支170余人的“川西北青年请缨杀敌队”,请求出征抗日。临行前,他年近六旬的父亲王者成,无法亲赴沙场,便用五尺白布,写下了一面特殊的旗帜为其送行。
展开剩余57%在1985年的安县县志上,对这段历史进行了详尽地说明——1937年12月,安县爱国青年响应抗日号召,组成百人抗日壮丁队,公举王建堂为队长,其父从外地邮寄一面旗帜给儿子,勉励其英勇杀敌。
旗帜正中,是一个苍劲有力的“死”字。右侧书:“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左侧写道:“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从军后的王建堂,没有让父亲失望,带着旗帜转战南北,他先后参加了武汉会战、鄂西会战、大洪山保卫战、常德会战、长沙会战等大小战役数十次,屡立战功,他将父亲的话,一字一句地践行在了烽火连天的战场上。
这面旗,早已超越了一对父子的情感。它是一个民族在最危难时刻,无数平凡家庭用血肉之躯做出的抉择:舍小家,为国家;舍生死,取大义。
《理响中国丨薪火永续 青春作答》
出品单位:中国青年网
总策划:张 坤 董 时
总监制:金 锐
监 制:王 海
总统筹:王岑予
统 筹:刘洪侠 刘尚君
策 划:刘洪侠 潘晓文
记 者/ AI制作:潘晓文 侯梦佳(实习)缪舒玲(实习)
摄 像:田昕禾 曹 伟 王煜鑫 潘晓文
讲 解:吴雨桐
配 音:张寒睿 马一铭
特别鸣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发布于:北京市佳成网配资-配资公司排行榜-配资官网-配资门户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